值得推荐:路虽远行则将至,事虽难做则必成!
路虽远行则将至,事虽难做则必成
这句话出自《荀子·修身》,原句为“路虽弥,不行不至;事虽小,不做不成”,后演变为“虽远行则将至,事虽难做则必成”,强调坚定信念、付诸行动的重要性。其核心思想在于:无论目标多么遥远或困难,只要持续努力、脚踏实地,终能实现成功。
一、出处与演变背景
《荀子·修身》中的原句通过类比说明实践的意义:再短的路不亲自走也无法抵达,再小的事不行动也无法完成。后世在流传中逐渐简化为更具韵律的表述,如“路虽远行则将至,事虽难做则必成”,既保留了原意,又强化了“迎难而上”的激励色彩。这种演变反映了古代哲学思想在传播中的适应性调整。
二、核心思想解析
这句话包含两层递进内涵。其一,突破对“难”的畏惧:以“虽远”“虽难”承认客观障碍的存在,但通过“行”与“做”的主观能动性消解焦虑,引导关注行动本身而非结果。其二,强调积累的价值:将宏大目标拆解为具体行动,如《劝学》中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”的哲学呼应,暗示成功是微小努力的自然延伸。
三、现代应用场景
在个人成长领域,该思想可转化为“成长型思维”训练。例如:
- 学习困境:面对复杂技能(如编程、外语),初期挫败感强烈时,坚持每日刻意练习可突破瓶颈。
- 职业发展:职场新人通过项目经验积累,逐步完成从执行到管理的跨越。
- 社会创新:环保、教育公平等系统性难题,需依靠持续的政策优化与公众参与逐步改善。
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用“今天很难,明天更难,但后天很美好”诠释类似逻辑,印证古今智慧的共通性。
四、实践方法论
践行这一理念需注意:
- 目标拆解:将年度计划细化为周目标,降低行动心理门槛
- 过程反馈:建立量化评估体系(如学习进度表),可视化进步轨迹
- 容错机制:接受阶段性反复,如健身中的“平台期”突破策略
神经科学研究表明,持续行动能重塑大脑神经回路,使困难任务逐渐变为“自动化”能力,这为古训提供了科学佐证。
坚持去做,边做边调整,互相帮助,合作共赢。
欢迎交流,请加QQ:3446525391
UE5(虚幻引擎5)游戏开发交流,请加QQ群:1004388424
原创文章,欢迎转载,请保留链接:http://blog.hzzx3d.com/3318.html
© 版权声明
免责声明:本站的页面文章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、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。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(邮箱:3446525391@qq.com)删除或处理。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更不对您的投资构成建议。
THE END